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自律神經與我


自律神經與我

常常有人問我:甚麼是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對我有甚麼影響?甚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哪些人容易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可以根治嗎?以下我們簡單來介紹一下

自律神經是一套針對心、肺、腸、胃,以及其他內臟器官傳遞訊息,從而負責維持生命基本機能的神經系統,分分秒秒都在運作,操控包括心跳、體溫調節、呼吸、消化、流汗……等反應。也有人將自律神經稱之為自主神經,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知道自律神經的運作,不會受大腦意志的控制,例如大腦無法下令心臟不准跳動或者跳快些、跳慢些;或是汗多流一些,所以這系統是自動運作的。然而困擾我們的是,自律神經十分敏感,雖然它不受大腦控制,卻很容易受到情緒、外界刺激等影響,出現運作不正常的情況。

自律神經分為交感和副交感兩套系統,交感系統負責緊急狀況的應付,而副交感正好相反,兩者會配合身體狀況自動相互調節。兩套系統要相輔相成,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的機能;若是兩者無法相互調節,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大大小小不協調的毛病。所以甚麼是自律神經失調?簡單說就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無法因應身體狀況來相互調節,致使身體產生毛病。

因為自經神經分布於心臟、肺、食道、胃、腸、肝臟、腎臟、膀胱、生殖器等內臟,以及汗腺、淚腺、血管、氣管、肌肉等組織器官,所以出問題時全身上下都會覺得異常。例如肌肉酸痛、頭痛、頭暈、耳鳴、喉嚨異物感、皮膚癢、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腸胃不適、多汗、頻尿……等,甚至全身倦怠、失眠、情緒低落都可能有相關。如果有以上情況就診,經過反覆檢查卻無法明確找到病因時,就要強烈懷疑是否為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

    下圖是自律神經分布圖:節錄自Yahoo網站,由圖上可知,自律神經分布在身體的方方面面,也就是因為自律神經分布太廣,所以身體各方面若是都出現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到自律神經是否出問題了。


(節錄自Yahoo網站)

有些人容易自律神經失調,有些人卻比較少?原因是出在環境壓力加上先天性格。自律神經它很特別,雖然不受大腦控制,卻很容易受到大腦的影響,例如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會興奮;情緒不穩或憤怒的時候,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會不規律興奮;情緒悲傷或低落時,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都會受到抑制。若是我們長期面對壓力且應付困難時,就會產生各種強烈情緒,進而影響自律神經。先天性格要求完美者(A型性格),受到的影響將加倍放大,久而久之,自律神經系統就容易產生狀況了。 

自律神經如果因為某件突發事故造成短暫失調,通常這事件過了之後,神經系統也會很快復原。例如因為考試緊張、睡不好、頻跑廁所等,上述現象便是自律神經正在作用,倘若自律神經系統自我平衡能力很好,即便短暫失調,神經機轉也能迅速好轉。然而,當自律神經系統長期平衡不佳,上面的症狀和神經功能變化就會持續存在,造成身體不適,影響各器官功能。長久下來會危害生理與心理健康。所以當自律神經失調所產生的症狀已經造成困擾,意味著神經系統失去平衡已有一段時間了,這時就需要藉由治療神經,恢復平衡。

自律神經功能異常的人,常常是身體感覺不舒服去就診,但是在接受許多儀器檢查後,也查不出問題。此外,自律神經失調也會造成全身性影響,例如增加肌肉張力,造成頭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一般在治療上只能症狀給藥,請你放輕鬆來面對。但若以上治療無法讓失調的自律神經恢復正常,而且所有不適症狀陸續出現時,這時莊智傑醫師建議大家一下,如果不管你再怎麼休息、放鬆、治療,身體都還是感到不舒服,就該懷疑自己是否為自律神經失調了。龍安莊耳鼻喉科診所提供專業的儀器,可幫忙檢測自律神經功能是否功能良好;若是功能異常,也可協助病患將神經功能恢復正常。

最後強調一下,自律神經失調是可以根治的,而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的症狀都是有意義的警訊,提醒你自律神經功能出現問題了,需要調整。就像治療疾病一樣,自律神經失調越早治療,治療時程越短,治療效果越顯著。若確診較晚也不用緊張,雖然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治療,但只要遵照醫囑好好配合,一樣能根治自律神經失調。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自律神經與失眠


自律神經與失眠

    青青小姐在外商公司擔任祕書一職,每天有排不完的跨國會議、主管行程。由於通訊軟體進步,老闆常習慣性在下班後來電詢問明日工作行程、公司同事也常報告交辦事項的進度,手機整天嗡嗡叫,使得青青小姐即使下了班也無法徹底放鬆。隨時且長時間的待命模式,讓她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睡眠也受到影響。起初為了好眠,她也曾依賴過安眠藥,但服藥睡醒之後的隔日,頭腦總是感覺昏昏重重的,很不舒服,工作表現也跟著打折,後來就不太敢服用安眠藥。直到她因為睡眠問題而求助自律神經失調專家時,情況才大幅改善。

談到自律神經與失眠關係之前,先來對失眠有個簡單的認識:

    據報導,全台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為失眠所苦。沒有嚐過失眠滋味的人大概很難理解這種痛苦。

甚麼是失眠

    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或片段以及清晨早醒、或睡醒之後仍無法恢復體力,導致日間不適,例如:疲倦、無精神、煩躁、易怒、精神不集中等情況。

為什麼會失眠

環境因素:如,噪音、溫度等,都會影響睡眠的質和量。

食物:如,使用咖啡、茶、可樂、檳榔等。

藥物:如,酒、興奮劑、某些成藥等。

身體疾病:如,疼痛、皮膚癢等。

心理因素:如,擔憂、不安、煩惱、興奮等。

生理時鐘改變:如需輪三班的工作、跨時區的長途飛行等。

    如果你的情況並不符合上述情況,卻仍舊苦於失眠,那麼你可能要高度懷疑失眠是因自律神經失調而起。

失眠的治療

    很多人認為治療失眠的藥一定是安眠藥或者是鎮靜劑,其實並不一定。應該針對病因來建議治療的方法,可以是物理療法、心理建設、或者是藥物治療。通常合併使用心理及藥物的治療效果最好,而不是每個人都需使用安眠藥或是鎮靜劑。

失眠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以下分述之:

失眠的非藥物治療

1. 維持規律的生活及睡眠和運動習慣。。

2. 最多一個午睡,盡量每天固定的時間午睡。

3. 避免週末補眠。

4. 晚上不要吃太多東西(特別是不易消化的食物)。

5. 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睡前避免喝酒及抽煙 。

6. 晚上避免刺激和太過於忙碌,改從事溫和、放鬆的活動或是洗一個溫水澡、吃個小點心,或幾分鐘的閱讀。。

8. 準備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藥物治療

1.包括了安眠藥與鎮靜劑等。

2.根據報導,失眠的型態可略分為:難入睡淺眠早醒三種類型,難入睡的人多半交感神經過亢,明明該休息而不休息,腦筋一直轉個不停;淺眠的人則是交感與副交感雙雙失調,當兩個互不相讓時,睡眠節奏就會跟著亂了套;早醒的人則多因為長期自律神經失調,雖然入睡不成問題,但天天沒睡飽就醒來會令人感到鬱卒。其次,半夜到凌晨這段期間,有許多神經愉悅的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分泌,但早醒型失眠者往往分泌不足,長期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短缺,人就會顯得鬱鬱寡歡、缺乏精神,進而出現憂鬱的傾向。由此可知,交感神經亢奮是失眠的大宗,同時也是很多人經常抱怨「越睡越累」的原因。龍安莊耳鼻喉科診所莊智傑醫師指出不論那一種失眠類型,只要改善失衡的自律神經,就能解決失眠問題,不見得一定非得使用安眠藥。

    我們診所在進行失眠治療時,會瞭解患者的日常作息、睡眠狀況,視狀況開立合適的安眠藥物,並作自律神經檢測來搭配自律神經治療,如此才能從根本終結失眠。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耳鳴


耳鳴

小王是退伍軍人,近年來飽受耳鳴困擾,白天在外面跟朋友話家常時,耳朵慢慢覺得聽力怪怪的,夜晚比較安靜時,有時一邊,有時兩邊,耳朵輪流有蟬鳴聲。

他也看過醫生,醫生叫他放輕鬆,睡飽一些。他做了一系列檢查,都說正常,吃了藥,好像也沒有多大改善,更重要的是,蟬叫聲已經影響到他的睡眠了,也讓一向好脾氣的他變得有些焦慮了。他聽朋友說「耳鳴不會好了」,這讓他更憂鬱了。 

耳鳴的原因

大多數耳鳴的成因包括:

1. 聽覺神經受損,台灣逾半的65歲以上銀髮族都有聽損問題,耳鳴情況也比其他年齡層為高。

2. 過度使用耳機和過大音量造成。年輕人愛去夜店、演唱會,都是高音量的環境,會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耳鳴。這是年輕人耳鳴最主要原因,而且往往會造成聽力受損。

3. 潛在疾病如中耳感染、鼓膜穿孔、中耳積液或突發性聽力損失﹝俗稱「耳中風」﹞。

4. 其他疾病如自律神經失調美尼爾氏病、循環系統失調、聽神經瘤鼻咽癌、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頭頸部損傷及過敏,睡眠不足、胃食道逆流,又或是一些耳毒性藥品像水楊酸類、氨基甙類抗生素等,甚至是日常飲食的咖啡等。此外,焦慮憂鬱煩躁等負面情緒,同樣的容易造成耳鳴發生。 

耳鳴是多因子產生的症狀,一般將其分成「主觀性」或叫「心因性」、和「客觀性」或稱「器質性」耳鳴兩大類。

◆主觀性耳鳴(占90~95 %

病患會感覺整天有聲音在鳴叫,但即使用最精密的儀器卻仍測不出聲音則屬於「主觀性耳鳴」。大部分因耳鳴來求醫的患者,通常多屬於這一類的主觀性耳鳴,其中有許多與聽力受損有關。 

◆客觀性耳鳴(占5~10 %

「客觀性耳鳴」比較容易檢查診斷出發生原因,如最常見的血管脈動性耳鳴,可能因為中耳鄰近頸動脈,頸動脈球比較貼近耳膜,它的脈動就會震動而容易聽到。

 

耳鳴的分期:依據困擾程度可分成4個等級

程度I為要在非常安靜下,仔細聽時,才能聽得到耳鳴聲
程度II為稍為安靜時下,例如睡覺時,就可聽到耳鳴聲
程度III為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可以勉強聽不到
程度IV為即使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仍然非常大聲


耳鳴的診斷通常是藉由耳鳴者的描述,藉由聽力圖神經學檢查進行。若已找出某些特定病徵,則可考慮進行醫學照影,例如MRI。若聽見與自己心跳同步的重複節奏的耳鳴者也需接受進一步的測試。內耳等耳內構造造成的自發性耳聲傳射有時也會造成耳鳴。


治療
    針對耳鳴的治療,一般是採行藥物、助聽器、耳鳴遮蔽器等方式,以下分述之
1. 加強病患心理建設及心理諮詢:
a.耳鳴,並不會造成聽力進一步的受損或全聾,不要畏懼耳鳴,並且與耳鳴「和平共存」。
b.消除不必要的憂慮及避免壓力緊張。
2. 儘量避免下列的事項:
a.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咖啡、濃茶、辣椒、太油的食物等。
b.避免過度疲勞及熬夜,要充分地睡眠及休息
c.避免曝露於吵雜的環境中。。
d. 避免使用耳機聽音樂及CD
3. 藥物的治療方面:用輕度的鎮定劑為主,以改善耳鳴所造成的焦慮不安及失眠等情況;加上促進其內耳及腦部循環功能的神經活化劑或血液循環促進劑;也可加上一些促進神經功能的維他命等。
4. 生物回饋法訓練:是一種放鬆身體的技巧訓練,包括適度的運動和按摩,改善頭部的循環,適度地深呼吸和使全身肌肉放鬆等技巧方法,而生物回饋法訓練的真正目的,是指導耳鳴病患,學習如何舒解日常生活的壓力及緊張,只要能成功讓自己感到放鬆或轉移耳鳴的焦點,都有助於減緩耳鳴帶來的壓力。
5. 耳鳴再訓練法:是目前流行的一種耳鳴治療法,結合低音量和持續的背景聲音,利用醫師及病患一對一直接的心理諮詢及引導,讓病患使用一種耳內式聲音產生器的助聽器,來持續維持他周遭的背景聲音,每天至少8小時以上。目的在幫助耳鳴病患去適應及習慣他的耳鳴聲,耳鳴再訓練法,一般經12-24個月後,就可不必使用耳內式聲音產生器的助聽器,其效果不錯,但耗時間。
6. 使用耳鳴的遮蔽器:利用「聽覺抑制」的原理,先找出病患的耳鳴頻率,到底是低頻、中頻或高頻?選擇相近頻率的耳鳴助聽器,使用略大於其耳鳴聲的音量(約可遮蔽耳鳴聲),每天戴上約一至二小時。此種耳鳴的遮蔽器,可以使耳鳴聲消失。
7. 注射麻醉藥類固醇製劑療法:將麻醉藥注射到靜脈中,可使耳鳴暫時消失的方法;或是把麻醉藥或類固醇製劑注入中耳腔內,來改善其耳鳴情形。
8.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自律神經失調也在耳鳴的患者中扮有一定的角色,這些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往往都是抽血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正常,但還是飽受耳鳴症狀困擾的人。龍安莊耳鼻喉科診所莊智傑醫師指出如果讓自律神經回復到正常,耳鳴的狀況就會獲得極大改善。
9. 有聽神經瘤鼻咽癌的病患,必須給予適當的治療處置。而聽力正常、耳科檢查也沒有發現立即危險症狀的耳鳴患者,則重點在正確觀念建立與持續追蹤。但如果有一天耳鳴聲突然變大了或耳鳴一直持續,則應隨時回診檢查。
    龍安莊耳鼻喉科治療耳鳴的方法除了內科的藥物治療,同時也包括雷射、耳鳴遮蔽器等,也提供自律神經檢測,希望從多方面的治療下,提供耳鳴患者最有效的幫助。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腸病毒


腸病毒
    維尼從小學回家後,整個人沒甚麼精神,吃飯一直說嘴巴痛,食慾也不太好,阿嬤一摸額頭覺得熱熱的,趕快帶到診所就醫才知道維尼得到腸病毒感染了。一打聽,才知道班上也有一個同學昨天也得到病毒感染,已經在家休息了。
    提到腸病毒,一般人會想到肚子痛或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這是一個錯誤的聯想,之所以叫做「腸」病毒,是由於腸病毒的學名Enterovirus 的翻譯。Entero- 這個字首代表「經腸胃道」之意,也就是說是藉由「吃」入病毒,所造成的感染。病患將腸病毒吃下肚後,病毒會在他的小腸小住一下,然後進入血管順著血液到處流竄,跑到喉嚨,接著成為我們所熟知的「疱疹性咽峽炎」。腸胃道只是腸病毒的「旅館」,休息一下,就跑到下一站去,所以比較少造成腸胃不適的症狀。
流行期
    腸病毒流行季節雖然以4月到9月為流行期,病例較多,但是臺灣全年都有感染個案潛伏期:210天(平均35天)
傳染途徑包括了
1.糞口傳染:糞口、水、手部污染
2.飛沫傳染: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咳嗽、打噴嚏
3.接觸傳染:皮膚水泡潰瘍

    腸病毒德傳染力是很強的,在發病之前幾天,即具有傳染力,而且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發病二週後,咽喉病毒排出量減少,所以建議病人在家休息一個星期的原因就在此

    腸病毒群共有數十種病毒,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再接觸同一種病毒時,大多不會再發病。只可惜,腸病毒種類繁多,要全部得到過似乎不太可能

    龍安莊耳鼻喉科診所莊智傑醫師指出腸病毒好發5歲以前小孩,年紀越大,得到病毒感染的機會越低,然而大人也有可能因為壓力、飲食、熬夜等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而導致腸病毒感染的,所以腸病毒感染並非小孩子的專利,而是小朋友比較容易發病而已

    得到腸病毒感染的人,會在上顎後方,形成小水泡或潰瘍,很痛,有時會加上發燒,一般需一週左右才完全康復。有些人除了口腔潰瘍之外,手腳同時出現病毒水泡或疹子,就叫做「手足口病」,這兩種疾病就是腸病毒最常見的兩大病症。

摘自同樂國小健康促進網站

摘自Yahoo網站

摘自台大醫院小兒部李秉穎副教授

摘自基隆市e化健康博物館
 
    在非常罕見的狀況下,有種厲害的腸病毒叫做腸病毒71型,它不僅造成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還會跑到心臟或腦幹等重要器官,這時候就稱為「腸病毒重症」,嚴重時更會導致死亡,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狀況。
治療
腸病毒的治療以對抗症狀之支持性療法為主,多補充水分,多休息,患者飲食以冰涼、流質食物為主,包括了冰淇淋、布丁、豆花、優酪乳等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需特別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持續性嘔吐、肌躍型抽搐等
要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
三歲以下得手足口症的病童要特別小心,因為三歲以下感染腸病毒七十一型後,重症的機率較高。
要嚴密監控四大重症前兆
1.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2.肌躍型抽搐。(小孩子快睡著時,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並且反覆出現好幾次
3.持續嘔吐。
4. 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或許「勤洗手與戴口罩」是預防疾病的老生常談,但確實也沒其他更好的方法了。腸病毒沒有外套膜,不怕酒精,因此必須使用肥皂洗手,以及使用含氯產品清潔消毒,才是標準的防治措施!
 
以下提供消毒水泡製方式
    市售消毒劑: 漂白水(市售漂白水次氯酸鈉濃度5%計算) (免洗湯匙一瓢約20 c.c大瓶寶特瓶一罐約1250 c.c)
1. 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之漂白水。
–500ppm,次氯酸鈉濃度為0.05%,該如何泡製呢?
  100c.c 漂白水  +    10公升清水中
  ( 免洗湯匙5)      ( 8瓶大瓶寶特瓶)
2. 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之漂白水。
–1000ppm ,次氯酸鈉濃度為0.1%,又該如何泡製呢?
 200c.c漂白水    +    10公升清水中
(免洗湯匙10)      ( 8瓶大瓶寶特瓶)